近日核聚变“巨无霸”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据了解,中国聚变公司注册资本为150.00亿元,其中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核电持股6.65%,昆仑资本持股20.00%,上海聚变持股11.81%,剩余股份由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和四川聚变分别持有。
受消息影响,二级市场上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多只出现涨停。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为3314.9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3511.1亿美元,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4795亿美元。
想要投资可控核聚变概念,就要弄懂其中的投资逻辑,不然就是盲目炒作。
可控核聚变是通过人工干预,使核聚变反应在受控条件下持续稳定进行并释放能量的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将太阳内部的聚变机制转化为可被人类利用的可控能源供应。
与火电、水电、光伏发电和风电相比,可控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资源丰富、环境性强、安全性高、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近年来,我国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2023年以来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从目标规划来看,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技术目标:(1)近期目标(2015—2021年):建立近堆芯级稳态等离子体实验平台,吸收消化、发展与储备聚变工程实验堆关键技术,设计、预研聚变工程实验堆关键部件等;(2)中期目标(2021—2035年):建设、运行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展稳态、高效、安全聚变堆科学研究;(3)远期目标(2035—2050年):发展聚变电站,探索聚变商用电站的工程、安全、经济性。
从产业链来看,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属钨等第一壁材料、超导材料及氘氚燃料等;中游设备制造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包括包层第一壁、偏滤器、高温超导磁体等关键组件以及配套设备和控制设备;下游则是发电、医药、科研等应用产业。
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项目融资的持续开展、政策层面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相关产业链代表公司将从中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