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内容
同样重仓新能源,业绩为何分化?金鹰基金韩广哲:龙头企业或将获得超行业平均的阿尔法
2022-08-29 08:01:21来源:券商中国
分享到:





投资高波动的成长赛道,如何做到行稳致远?





始终坚持在中长期产业趋势里找投资机会,着重关注已经形成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在过去三年,金鹰基金权益投研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韩广哲重点关注新能源龙头。截至6月30日,他管理的基金规模近百亿元。


今年以来,新能源赛道波动加剧,背后有哪些原因?新能源内部分化背后有何逻辑?站在当下,还有哪些细分方向值得关注?


韩广哲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是目前来看长期确定性较强的成长赛道,但股票投资本身是比较复杂的,在新能源行业内部,每一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去年上涨的是紧缺逻辑,而随着新增供给不断出现后,今年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去年有较好的恢复。在新能源车型不断引领之下,未来整车端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或将带动相关公司有较好的预期。


而对于整个市场的看法,韩广哲认为,上半年市场有两个关键词,美国是胀,中国国内是滞。之后,美国的经济有可能从比较热向衰退的方向去演化,而我国的经济大概率是企稳向上复苏的阶段。中美的经济周期以及政策趋向是不同步的,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可能不太会出现大级别的上涨或者下跌,市场里更多可能是结构性的机会。那就要去找行业自身发展增速很快、景气度有保障的方向,比如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领域,军工、半导体、疫后消费复苏等也可保持密切关注。


上升趋势行业里找龙头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您身上的一个投资标签是践行价值投资与科学投资理念,能否展开谈一下您的这种投资理念?


韩广哲:投资理念上来看,我是在中长期产业趋势里找投资机会,符合趋势的行业本身增速够快,发展空间够大,并能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未来是能够不断提升的,比如新能源、军工等。而在投资的过程当中,我会更多关注龙头公司,我认为市占率高、管理层优秀、产品技术竞争力强、成本管控能力好的公司,相对行业平均水平可能会有阿尔法收益。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您过去管理基金,收益主要来自什么?


韩广哲:基金收益更多是来自选对了行业,获得了快速成长的行业平均增速,进而找到那些优秀的公司,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阿尔法。这样积累下来,复利的力量就会比较强。而从我过往管理产品的业绩归因来看,我的基金收益主要还是来自选对了公司,做好基本面研究、精选公司也是我做得最多的事情,目前看也是在未来会继续深入做下去的事情。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除必要的基本面研究外,您认为基金经理在管理产品时还需要做好哪些事情?


韩广哲:我一直强调行稳致远,这里主要谈四点:


一是管理情绪。就像今年上半年3、4月份,市场跌到比较低的位置时,如果那时候去恐慌,失去理智,大概率是把握不到底部更好的布局机会。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对市场阶段性的共识认知,才会得出什么时候可能是赚钱的较好时点,这时候还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坚持。最终来看,找到好的行业去坚持,去做优化,这才是对的事情。

二是逆向思考。通过分析我过去三年管理的金鹰改革红利混合基金近万条的交易数据发现,持有人交易多数发生在市场比较热,甚至是我本人管理基金阶段性表现最好的时候,这样的持有人遇到市场波动就会很快卖出,持有收益可能也会比较低。所以有的时候需要逆向思考,基金经理也是,更多时候收益可能都是来自底部的坚持。

三是长期实践。如果只是坚持一种方法论很难在市场比较快乐地活下去,因为我们每一年的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政策等都会有变化,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有变化。那么就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体系,包容的心态,当出现了这些变化的时候,去把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演化和路径研究清楚。

四是风险管理。我过去管理的产品因为持仓比较集中,行业也是最近几年比较好的成长板块,市场调整时波动可能也会相对大一些。目前由我拟任基金经理的金鹰时代领航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正在发行中,未来在新产品的布局中,会把波动的控制、回撤的控制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会去做行业的多元化和均衡化,在更多具有对冲属性的行业里去找快速成长的公司,这样避免行业过于集中,导致产品波动过大。


新能源内部逻辑有变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您看来,新能源属于长期优质赛道,定期报告显示您管理的基金产品也一直重仓新能源,而近两年,我们看到同样重仓新能源的基金表现却出现很大差异,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韩广哲:新能源是目前来看长期确定性较强的成长赛道,但股票投资本身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在新能源行业内部,每一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我们会看到去年涨的是紧缺逻辑,哪个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背后都反映了需求快速提升之下供给不足的情况,比如碳酸锂。新能源汽车的行情,去年是供求关系主导之下的材料和制造环节比较好,而整车新的适应周期还没有完全启动。而动力电池在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之下,盈利能力是有压力的。


转到今年来,我们会发现这个逻辑发生了一点变化,甚至在有些环节已经逆转了。比如说去年疯涨的材料引起了很多其他行业,或者本行业公司的大幅扩张。新增的供给不断出现之后,就发现它的价格回落,有些环节回落的幅度很大。这些材料里除了像碳酸锂现在还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其他都已经降了很多。而对于电池企业,它的盈利能力相对去年来说则有非常好的恢复。


对于汽车企业,我们也会看到去年国内合资企业还有民族企业推出的新车型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今年许多国内民营车企都推出了很多有竞争力的车型,一经推出,订单量瞬间突破1万、2万,甚至更多。所以在新能源车型不断引领之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被抓住了,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些新的特征是与去年不同的,明年来看未来整车端,可能更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或将带动相关公司有较好的预期。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您目前更关注的新能源投资方向有哪些?


韩广哲:主要是光伏、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的一些细分领域。具体来看,光伏领域从去年上半年到现在,硅料一直是处于光伏产业更快发展的短板,随着今年8月到明年上半年更多产能出来,硅料的问题可能会慢慢好转,价格回落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价格或更合理一些,装机的需求可能也会由此被激发。往后面看,这个行业的重点方向可能是组件和逆变器环节。


新能源汽车领域会更多去关注行业格局好的细分环节,像动力电池、结构件、隔膜,包括价格短期调整非常充分的细分环节,如电解液、正极等。


风电领域找优质公司的思路是海外出口占比较高的方向。格局好的环节是塔筒和海缆,因为今年风电招标是超预期的,大宗商品在二季度以来又不断回落,所以今年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情绪,风电装机在明年可能才会有收入,各方面预期落地。


如何抓住结构性机会?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您怎么看今年上半年市场的剧烈震荡?您认为后面的市场环境会如何变化?


韩广哲:上半年市场有两个关键词,美国是胀,中国国内是滞。美国通胀既有俄乌冲突的影响,也有2020年以来释放了很多流动性带来的问题。美国应对通胀,是在需求侧想办法去激进地加息。供给的问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会那么快,所以加息可能会持续到今年底。明年,美国的经济有可能从比较热向衰退的方向去演化,所以美股的周期是从顶部慢慢向下的。


国内经济来看,因为二季度,一些城市面临疫情,生产、物流都受到了影响,所以出台了很多稳增长的政策。下半年,是这些政策落地、执行、出效果的阶段,我们的经济大概率是企稳,然后向上复苏的阶段。梳理清楚这些,就知道往后面看,中美的经济周期以及政策趋向是不同步的,这种不同步的状态因为相互彼此关系又比较紧张一些,可能会拉的更长。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可能不太会出现大级别的上涨或者下跌,市场里更多可能是结构性的机会。所以结构性机会一定要去找那些外需不仅不受影响,可能还有拉动的方向。从国内来看,行业自身发展增速很快、景气度有保障的方向,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除了新能源外,还有哪些您关注的投资方向?


韩广哲:主要是军工、半导体、疫后消费复苏等。军工方面,“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发展的规模、增速都是确定性比较高的。找好公司的思路一是找其中竞争格局好的环节,像上游材料,包括合金,碳纤维等,还有中游的锻造。二是找国企为主的,尤其是一些主机厂。这些国企在国企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或有加速市场化、推出股权激励等安排,盈利兑现报表的体现概率可能是更大的,和投资者关系也是更加友好的。


半导体方面,全球半导体周期从去年到现在其实是不断向下走的情况,而底部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在这样的大周期下,中国的企业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我们看到外围对我们半导体行业有一些制裁和限制,在这种压力下,我们对国有的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等公司会有更多的期待,毕竟每年进口的半导体规模大概在5000亿美金以上。客观看待这个行业,目前中国公司的竞争力、以及在全球的市占率还都比较一般。这个行业又是需要技术积累,需要去迭代的,所以我们长期关注,并在国产替代的行业里找投资机会,这里会有一些优秀公司在国家的支持、市场的帮助之下长大变强。


疫后消费方面,从行业比较层面来看,消费本身需求有韧性,但它的爆发性可能不会像其他成长行业那么强。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了很多消费场景,有些行业甚至面临着很大的困局,比如说免税、出行、旅游,航空等。这样的疫情影响只是短暂压抑了我们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习惯。很难去预测疫情到底什么时候会有非常强的改善,病毒会不会突然消失。只是说在股票市场上,这样的投资机会是需要去重视的,更多是右侧的想法。比如说航空,过去两年航空都是巨亏的,因为我们知道航班数量、乘客数量都是急剧萎缩的。但从2019年到现在的航空票价,重点航线价格是每年都在持续上涨的。比如相比2019年,京沪线全价从1千多块钱涨到2千多,价的逻辑很顺,只是最近这三年量的逻辑没有了。如果疫情有改善,那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人们出行增加,量的弹性是非常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疫后复苏不仅看消费,也会看这两年出现非常大困难的一些行业的反转。



责编:战术恒

中方信富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
中方信富公众号
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