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创板 > 内容
上市公司如何挑起科创大梁?
2025-06-28 21:21:18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分享到: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6月28日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25上市公司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他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全球价值链重构、技术壁垒加剧、资源环境约束收紧等多重挑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既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抉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全局。

  “把科创浓度转化为产业热度,上市公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亦是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周汉民说,上市公司是各行业创新的领头羊,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在创新中的作用,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期待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把握发展主动权、塑造竞争新优势,书写出更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谈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辩证关系,周汉民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以人工智能为例,作为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周汉民说,人工智能技术属于通用型技术,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上展现出高链接性、强渗透性,并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互加持,推动产业叠加、倍增,仅芯片制造这一环节,生产线涉及50多个细分行业、2000道至5000道工序。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深刻改变了科技的发展形态和产业的运作模式,加快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在他看来,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结构性重组,帮助传统产业实现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以技术外溢效应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为新兴产业创造有利发展条件,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还能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例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催生了服务型制造业。前沿尖端技术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攻关,勾勒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壮丽图景。

  “科学探索和技术突破会结出很多‘种子’,这些‘种子’落到‘产业’土壤上又长出新树苗,不同‘树种’之间的杂交再产生新物种,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生态。”周汉民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周汉民认为,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科技创新应面向经济主战场,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因为产业创新的过程既能验证、拓展、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又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迭代升级,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渠道,产业创新所构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得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

  三大建议助力上市公司“挑大梁”

  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活动的主体,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以及经济发展动能的中流砥柱。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沪深北上市公司共有5405家,总市值达到87.8万亿元,从全球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为全球第一,市值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7500亿元,同比增长15.1%,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整体研发强度达2.1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过去五年,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6.4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0%,研发投入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近1/3,科创板和创业板研发强度分别高达10.9%和4.9%。

  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周汉民认为,当前亟需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上市公司应当勇担重任,主动作为,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助力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同时,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政府也要需要从政策保障等层面加以支持。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健全创新的企业参与机制。

  建议完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推动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深度参与重大规划项目的顶层设计,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例,建议将国家的期望、企业的痛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在立项环节,更多倾听企业心声。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汇同各行业协会、上市公司等代表性企业梳理未来5至10年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结合国际发展趋势,确定重点科研项目的主题。可面向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上市公司等企业公开招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信息和项目对接。上市公司尤其要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去探索、去努力、去实践,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引领上“振臂一呼”,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延伸、转型、升级。

  ——在评价环节,将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为贴近产业实际,建议建立由专家和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的科研成果多维度评价体系。重点考量“解决了产业界的什么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技术突破,形成了什么样的科学成果。成果的评定应由企业代表参与,价值评估应以无形资产与有形产值相结合来多维度评价。

  此外,建议鼓励科技型上市公司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能力的上市公司牵头承担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对承担国家战略、具有产业链掌控力的上市公司,建议加快出台针对性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攻关支持、保障供应支持等,引导更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培养一批能够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型上市公司。

  比如,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长三角汇聚了诸多国家双一流大学、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基础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经费投入和有效发明专利密集,云集了集成电路研发力量和生产力量的半壁江山。建议支持相关上市公司发挥龙头作用,牵头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攻关联盟,加强产学研协同,共享行业创新技术资源,加快创新与新技术孵化,共同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健全融合发展的协作机制。

  建议构建各方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这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既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又能捋顺科技要素并贯穿生产全过程。

  一方面,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采用企业“出题”、高校研所“答题”的联合攻关模式,推动产学研密切协作、融通创新。上市公司多是行业领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特色领域,与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开展更广泛合作,携手共建开放式创新平台。

  “有个生动的比喻可以对此形容:学习与科研如同打虎,纸上画虎练不出本事,要找‘真老虎’练真本事。什么是‘真老虎’?由企业牵引的项目就是‘真老虎’。只有探索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才能深度实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周汉民说。

  另一方面,要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创新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进入新阶段,创新方式逐步由单项突破的线性创新转变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非线性创新,市场竞争也更多由企业竞争转向产业链生态竞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上市公司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带领中小企业形成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共创,既要明月当空,也要繁星满天。

  上市公司可以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搭建涵盖共性技术、仪器设备、试验场地、信息服务等的集成创新共享平台,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并提供应用场景,以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等链式创新为纽带,形成联合体,建立长期而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上市公司的优质品牌资源、自主研发能力、先进生产系统和技术管理等,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主体、创新链前后端各类资源,促进产业汇聚和集群打造,打造跨行业、跨区域、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体系。

  建议上市公司等大企业要帮助中小企业拥抱数字化浪潮。“数字化转型是衡量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在这几年的数次调研中,听到中小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相比各大行业巨头,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因难以负担动辄上百万元的系统改造和机房建设费用,以及各类价格不菲的软件服务,放慢了数字化步伐。对此,上市公司应履行社会责任,考虑打造面向中小企业的公益性互联网平台,在数字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让数字成果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周汉民说。

  第三,健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建议持续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各类人才充沛的良好环境。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将评价、使用和激励的“指挥棒”更多地交给用人单位,提高企业人才评价话语权、人才使用自主权。

  对于人才十分关注的专业职称评定,建议可从上市公司开始试点,畅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探索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由企业根据人才评价办法的相关规定自行开展人才中高级职称评审。

  此外,他建议放宽人才跨平台、跨产业、跨编制流动,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允许人才发挥各自优势,组成不同项目、领域、产业的创新小组开展研发。鼓励人才创新,既能倒逼企业重视人才,又能避免人才在单一体制下因循守旧、闭门造车,使人才动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中方信富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
中方信富公众号
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