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募 > 内容
1.3%的机构管理57.66%的资产!私募定投时代来临,尾部机构生存空间何在?
2020-09-10 09:52:09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私募中国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简称“私募”)已达8741家,其管理的基金规模达3.15万亿元。

私募证券基金行业正从草莽竞争向头部化发展,资管规模50亿元以上的头部私募,数量只占1.3%,却管理着全行业57.66%的资产。头部私募阵营中,既有成立10年以上的先行者,也有5年不到的后起之秀;上海机构为数最多,占了45.61%。头部队伍洗牌频繁,近5年,有61家机构跌出头部,53家晋级,新晋百亿规模的私募主要为量化交易团队或背靠机构股东。

1.3%的机构管理57.66%的资产,行业分化之下,尾部私募如何应对。

95%私募资管规模低于10亿元

虽然基金规模、管理人数量均为数不低,但国内私募仍以中小机构为主。8741家私募中,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有56家,50-100亿元的有58家,低于10亿元的多达8260家,占95%。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私募数量虽少,却掌握着行业大部分资金,显示这一行业已从草莽竞争向头部化演进。截至2020年8月31日,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的资金占比为44.74%;规模50-100亿元的,管理资金占12.92%,两者合计57.66%。而资管规模大于50亿元的私募,仅为114家,占私募总数的1.3%,即1.3%的私募管理着57.66%的资产。

相比2019年底,资产规模50亿元以上的私募管理的资金占比为50.49%,行业集中态势有增无减。

从地区分布看,资管规模大于50亿元的114家头部私募集中在12个城市,上海为数52家,占45.61%,位居榜首,进一步彰显其金融中心地位。北京头部私募数量19家,广东17家,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与上海相差较大。深圳、浙江头部私募数量均为11家,这或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排名前三城市头部私募合计占77.19%。福建、贵州、海南、山东、河南均只有1家。一线城市资金、人才优势明显,更利于私募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

从成立时间看,10年以上历史的头部私募15家,占13.16%。其中,只有7家2015年以来规模一直维持在百亿以上,分别为淡水泉投资、重阳投资、高毅资产、星石投资、乐瑞资产、景林资产和千合资本。成立5至10年的头部私募数量多达61家,占53.51%。值得一提的是,有38家私募成立5年内便跻身头部行列。

在策略分布上,头部私募存在一定集中现象。中信证券2019年3月研究显示,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头部私募,偏重股票策略,主要采取股票策略的私募约占38%,主要采取债券策略、宏观策略、量化策略的私募分别占13%、10%、10%;主要采取FOF/MOM策略的占约5%;约17%的管理人采取综合策略,即同时布局两类或以上策略。

头部私募的资金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

良好业绩助推下,头部私募的资金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

以近期A股阶段性机会为例,A股大盘指数自7月初加速上涨,上证指数于7月13日上涨至最高点3458点。北上资金不断涌入,投资者交投情绪积极,证券类私募资产规模顺势扩张。2020年7月私募资管规模环比上涨16.65%,增幅远高于2020年上半年各月份。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私募行业增量资金中,81.11%的资金流入资管规模100亿元以上的私募,3.1%资金流入资管规模50-100亿元私募,两者合计84.21%,仅1.86%增量资金流入10亿元以下私募,头部与非头部私募吸金能力差异显著。

而监管的“扶优限劣”政策,也是私募头部化趋势的重要推手。

私募行业一直存在经营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问题,相比之下,头部私募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往往优于小型私募。尤其是在经历了2016、2017年的行业强监管之后,大部分违规空壳私募得到有效的清理。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4至2017年清盘的私募基金数量分别为 782只、1824只、2288只和3572只,2018年清盘产品数量则高达 8013 只,接近2014-2017年的总和。

“扶优限劣”下,头部私募的公司治理优势进一步显现,大量不合规的私募被淘汰,投资者进一步向头部私募靠拢。少数私募在明星基金经理的带领或者机构的助力下实现规模扩张,进入头部私募阵营,而占私募行业绝大多数的中小私募处境较为艰难。

资管规模低于5亿元的私募,在没有业绩提成的情况下,所收取的管理费无法覆盖公司的经营成本。因此,市场普遍认为,5亿元的资管规模是一家私募的生存线。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末,资管规模5亿元以下的私募有8009家,占比91.7%。换言之,九成以上私募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尾部私募尤其在生死线上挣扎。

私募合并,寻求1+1>2的效果

在迫切寻求出路的压力下,一些私募开始合并,以期进入头部私募行列。

2020年7月17日,上海睿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睿郡资产”)与上海兴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兴聚投资”)联合宣布,双方已进行实质性合并,兴聚投资原股东将持有的100%股权转让给睿郡资产,并已完成工商变更。

两家私募机构合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新公司的资管规模超过80亿元。如果其合并后能够在业绩和团队建设上逐步优化,将大概率成为一家新的百亿私募。

私募的合并,并不是规模的简单加总,还涉及企业文化、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团队成员的融合。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董事长杜昌勇系兴全基金前副总经理、专户投资总监。兴聚投资总经理、投资总监王晓明则曾在兴全基金担任公募投资总监和副总经理。两人在兴全基金具有十多年的共事经历,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加上创业初期同地办公的惺惺相惜,为两家私募的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并后,公司投研团队人数增加至20人,已经达到头部私募水平。其核心投研团队均出自兴全基金,实现了对大消费、医药生物、TMT、新能源、化工等行业覆盖。

两家私募投资策略与风格各不相同,通过融合各自擅长的领域,公司策略丰富性与资金容量将进一步提升。兴聚投资专注权益投资,注重自下而上挑选资产,基本面研究实力较强,而睿郡资产在权益及相关多资产配置领域布局,股债结合是其投资特色。合并后的新私募结合两者长处,定位为打造以权益为核心、股债结合、灵活配置的“权益+”新平台,其中“+”包括采用可转债、可交换债、定增、大宗等多种策略。

睿郡资产与兴聚投资的合并,或许为中小私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价值观相互认同的机构,通过合并实现规模的扩张,投研实力相互赋能,不失为中小私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合并后能否顺利实现融合。


中方信富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
中方信富公众号
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