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内容
《自然》撤稿,“室温超导”彻底凉了?
2023-11-08 17:33:32来源: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今年3月,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科学家Ranga Dias领衔的团队宣布实现了“室温超导”,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当地时间11月7日,这篇论文被《自然》杂志撤稿。



撤稿声明指出,撤稿是由八位合著者提出的,他们表示,发表的论文不能准确反映所研究材料的来源、进行的实验测量和应用的数据处理依据,这些问题破坏了已发表论文的完整性。


在今年的美国物理学会3月会议上,Ranga Dias团队宣布该团队研发的超导体(由氢、氮和镥组成的材料)在近环境压强(1Gpa,一万个大气压)下实现了室温超导。由于这一发现可能颠覆多个传统行业,给人类科学文明带来巨大改变,一时间全球科技圈为之震动。这是2023年的第一颗室温超导“炸弹”。


其实,Ranga Dias宣布上述发现8天后,我国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的团队便公布了重复实验结果,推翻了Ranga Dias等人的室温超导研究结果。闻海虎团队的论文于5月11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更乌龙的是,这已经不是Ranga Dias第一次被《自然》撤稿。


在2020年,Ranga Dias团队就曾宣布,研发出一种新型含碳的硫化氢材料,可在室温下实现超导。但这种新材料提出了另一极端条件——267GPa(267万个大气压)的高压。如此高压的实现难度和成本,都远超极端温度。上述研究成果当年曾登上《自然》封面,最终以撤稿结束。


今年8月,《物理评论快报》还撤回了Ranga Dias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今年7月底,科技界又投下了第二颗室温超导“炸弹”。


韩国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centre)、高丽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在预印本系统arXiv上提交了名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最新研究结果,再次宣称实现了室温超导。更因其实验材料LK-99较容易被制成,国内不少团队、科普博主还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阵复现实验热潮。但最终,韩国超导低温学会成立的专家验证委员会却研判得出结论——LK-99不是室温超导体。


经过今年两次较大的室温超导风波,不少人已经对室温超导的概念不再陌生。几乎所有导体都存在电阻,而电阻的存在会耗费局部电能,以热的方式散失。这使得从日常小电器到特高压电线,无不存在电能损耗。超导体却意味着一种不存在电阻的状态。没有电阻就不会产生焦耳热,因此超导体可以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备超导计算机;能够承载较大电流而不会有电流损耗,取代现有的高压输电线、制造超导电机等。但自超导现象被发现100多年来,超导材料始终未获大规模应用,因为极端温度始终是材料进入超导状态的必备条件。


室温超导如果得以实现,有望让超导体真正大规模应用到实际中,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资本市场上,“室温超导”的进展或被证伪的消息也屡屡引发相关概念股的波动。两次风波中,A股、美股的“超导概念股”都曾受影响,大幅波动。


Ranga Dias的研究再被证伪将带来什么影响?


专家认为,其轻率的行为损害了该领域的声誉,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修复损害。也有研究者认为除了研究成果将受到更仔细的审查之外,超导研究的资金并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有正面影响,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似乎受到了室温超导体期望的影响。

中方信富公众号
更多资讯关注
中方信富公众号
图片
推荐内容